书写笔顺 | 撇捺撇捺竖折横折竖 |
输入法 | 五笔86版:WWKB 五笔98版:WWKB 仓颉:CRNL 郑码:OOJY 四角码:87627 笔划:343425152 |
Unicode | CJK 统一汉字 Unicode十六进制:U+90E4 十进制:37092 |
所在字表 |
基本信息 |
拼音:xì 注音:ㄒㄧˋ 部首:阝部 |
简/繁体笔划 | 笔划:9 部外笔划:7 繁体部首:邑 笔划:10 部外笔划:7 |
常用输入法 | 五笔86版:WWKB 五笔98版:WWKB 笔划:343425152 |
字库编码 | CJK 统一汉字 Unicode十六进制:U+90E4 十进制:37092 |
汉字结构 | 左右结构 |
造 字 法 | 会意 |
书写笔顺 | 撇捺撇捺竖折横折竖 |
输入法 | 五笔86版:WWKB 五笔98版:WWKB 仓颉:CRNL 郑码:OOJY 四角码:87627 笔划:343425152 |
Unicode | CJK 统一汉字 Unicode十六进制:U+90E4 十进制:37092 |
所在字表 |
[①][xì]
[《廣韻》綺戟切,入陌,溪。]
亦作“郄1”。
(1)古地名。在今山西省沁水下游。
(2)通“隙”。孔隙,缝隙。
(3)通“隙”。嫌隙。
(4)通“隙”。开始,初始。
(5)姓。春秋楚有郤宛。见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七年》。《穀梁传》作“郄宛”。
[②][què]
同“卻1”。亦作“郄2”。
(1)后退;退却。
(2)副词。表示转折。
[③][jí]
亦作“郄3”。
● 郤
1. 古地名,在今中国山西省沁水下游一带。
2. 姓。
3. 同“隙”。
◎ 粤语:gwik1
◎ 客家话:[海陆丰腔] hit7 [客英字典] hit7 [梅县腔] hit7 kio1 [宝安腔] hit7 [台湾四县腔] hit7
◎ 潮州话:si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