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条目:瘚

康熙字典部首:疒
康熙字典笔划:15 部外笔划:10
康熙字典解释:
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??居月切,音厥。《說文》逆气也。《廣韻》氣逆。《博雅》瘚,病也。《韓詩外傳》無使小民飢寒,則瘚不作。 又《正字通》通作厥。《內經厥論》陽氣衰于下爲寒厥,隂氣衰于下爲熱厥。《註》厥者,逆也。下氣逆上,卒乍眩仆,輕者漸蘇,重者不起,隂陽之氣衰于內,故二厥由之而生。 又《集韻》其月切,音??。義同。 《集韻》或作欮。
【基本信息】 |
拼音:jué 注音:ㄐㄩㄝˊ 部首:疒部 |
【简/繁体笔划】 | 笔划:15 部外笔划:10 |
【常用输入法】 | 五笔86版:UUBW 五笔98版:UUBW 笔划:413414315233534 |
【字库编码】 | CJK 统一汉字 Unicode十六进制:U+761A 十进制:30234 |
【汉字结构】 | |
【造 字 法】 |
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??居月切,音厥。《說文》逆气也。《廣韻》氣逆。《博雅》瘚,病也。《韓詩外傳》無使小民飢寒,則瘚不作。 又《正字通》通作厥。《內經厥論》陽氣衰于下爲寒厥,隂氣衰于下爲熱厥。《註》厥者,逆也。下氣逆上,卒乍眩仆,輕者漸蘇,重者不起,隂陽之氣衰于內,故二厥由之而生。 又《集韻》其月切,音??。義同。 《集韻》或作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