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条目:牦

康熙字典部首:牛
康熙字典笔划:8 部外笔划:4
康熙字典解释:
《集韻》謨袍切,音毛。牛名。今所謂犏牛者。師古說。《正字通》牦牛,出甘肅臨洮及西南徼外,野牛也。人多畜之,狀如水牛,??膝尾背胡下黑毛長尺許,尾長大如斗,嘗自愛護。古取爲旌旄,今人以爲纓帽。毛雜白色者,以茜染紅色用之。山海經,潘侯之山有牛,四足節生毛,卽此。或作髦,亦作??,又作旄。或省作毛。師古言卽犏牛,非。
【基本信息】 |
繁体:氂
拼音:máo 注音:ㄇㄠˊ 部首:牜部 |
【简/繁体笔划】 | 笔划:8 部外笔划:4 |
【常用输入法】 | 五笔86版:TRTN 五笔98版:CEN 笔划:31213115 |
【字库编码】 | CJK 统一汉字 Unicode十六进制:U+7266 十进制:29286 |
【汉字结构】 | |
【造 字 法】 |
《集韻》謨袍切,音毛。牛名。今所謂犏牛者。師古說。《正字通》牦牛,出甘肅臨洮及西南徼外,野牛也。人多畜之,狀如水牛,??膝尾背胡下黑毛長尺許,尾長大如斗,嘗自愛護。古取爲旌旄,今人以爲纓帽。毛雜白色者,以茜染紅色用之。山海經,潘侯之山有牛,四足節生毛,卽此。或作髦,亦作??,又作旄。或省作毛。師古言卽犏牛,非。